7月18日至22日,在财经学院团委指导下,学院“语桥”普通话推广实践团,在太和、明光、庐江等地社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。
七月的安徽乡村,蝉鸣裹着热浪滚过晒谷场。太和县苇张村民委员会的屋檐下,涌动着别样的生机。七八位老人正跟着一个年轻姑娘的声音轻轻晃动脑袋——“社区的‘区 ’,舌尖要往上卷,像含着颗小枣儿......”实践团队成员张艳翻开彩印手册,用通俗易懂的话语,从日常交流的常用词汇教起。指尖划过“菜场”“吃饭”这些红圈标注的词,在亲切引导下,方言惯性里拘谨的老人,慢慢放松跟读,让普通话韵律,悄然融入乡村日常。

在明光市黄郢社区,实践团成员于月走进社区街头,面向居民,以手机为教学阵地,用标准普通话耐心讲解.“阿姨您看,这样读更清楚。”从字词发音到语句理解,耐心又细致。原本带着乡音的话语在互动里渐渐变得清晰规范。这一幕是暑期推普实践的生动缩影。于月不仅推广了普通话,还帮助老人解决了使用手机时的一些困难,耐心指导手机操作、语音功能的使用,用规范语言搭建沟通桥梁。
在合肥市庐江县鲍井社区,实践团队成员张美美联合社区工作人员,踏入居民楼房。身穿黄背心的实践成员,俯身与大人、小孩交流,大人专注倾听,孩子眨着好奇双眼,认真地向志愿者学习普通话的发音。把普通话融入家长里短,在温馨互动里打破方言壁垒,架起沟通新桥梁。“和孩子一起练普通话,不仅拉近了距离,也让整个家庭更有学习氛围。”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分享到。面对老人发音难点,实践成员耐心十足。先示范标准发音,再让老人反复跟读,或模拟生活场景,鼓励老人用普通话对话,帮助中老年居民跨越语言学习的障碍。

这个夏天,青春的声音与乡土的语调相遇,乡音与普通话共鸣,在江淮大地上织出了一条温暖的语言纽带。三个年轻人的足迹,在乡村地图上连出浅浅的线。那些被纠正的发音、被记住的词句,正悄悄改变着老乡们的生活。“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让大家丢掉方言,而是想给大家多架一座连接外界的桥梁,让乡村居民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对话”,实践团成员们在总结会上说。
此次实践活动虽规模不大,却以“接地气”的方式让普通话走进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。三位成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担当,他们表示,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的规范,更是促进交流、凝聚共识的纽带。未来,他们将继续关注家乡的语言文字工作,让青春力量在基层实践中绽放更多光彩,让普通话的温度,一直留在居民们的心坎里。(特约通讯员:朱中军 摄影:张艳 于月 张美美 审核:耿广汉 杜小明)